徐剑院长致辞
李淑玲副教授发言
吴慧敏博士发言
王鑫博士发言
崔司宇博士发言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分论坛
翻译学与笔译方向分论坛
文学与比较文学方向分论坛
外文学院第十七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暨青年学者论坛合影
秉承着学术争鸣,思想交锋,提高研究生学术素养、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的理念,为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展示平台,推进学术创新,11月13日上午,由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与外文学院共同主办,外文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第17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暨青年学者论坛在外文学院B102成功举办。出席本次论坛的有外文学院院长徐剑,副院长祖大庆,以及马宝鹏等青年教师、学院全体研究生和部分人文学院研究生。外文学院青年学者李淑玲副教授、吴慧敏博士、崔司宇博士以及人文与艺术学院王鑫博士作为论坛主旨发言人共同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伊始,外文学院院长徐剑为开幕式致辞。徐院长对参加论坛的各位教师及同学表示欢迎,指出大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以及校内外的学者,通过学术而连接在一起,组成了“学术共同体”;研究生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学术共同体”,通过论坛这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交流学术心得,提升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祖大庆副院长对主讲嘉宾做了介绍。
大会发言阶段,李淑玲副教授首先分享了题为“外国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性—兼论研究生的学科素养”的研究报告。她从外国文学研究跨学科的必要性、方法论、热点问题和对提升研究生学科素养的启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李老师结合自身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指出外国文学研究在进行跨学科研究时存在过度运用非文学理论的问题,强调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要在坚守文学本体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文内审美和文外跨界研究的平衡点;建议研究生应当将文本放在第一位,在快读、细读文本的同时,将文学理论谱系化,并关注现实,以现实问题带动思考。
随后,吴慧敏博士以“翻译是研究的范围及方法”为题作了主旨报告,主要从翻译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翻译史研究的本质和范围和翻译史研究的选题、文献阅读和写作三个方面展开报告。她指出当今翻译学已摆脱以往纯粹的语言转换对比研究范式,翻译研究应从历史角度出发,将翻译现象放在其本来的历史场景中考察。此外,吴博士分享了翻译史研究的选题、文献阅读和写作经验,建议选题应首先跟随自己的兴趣,挖掘和重视一手资料,而非盲目追赶潮流,强调在写作过程中要重视问题意识和读者意识。
接着,王鑫博士分享了题为“‘没有+NP’的‘没有’的定性研究—兼谈论文写作的几点心得”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在论文写作中,需在引言部分圈定研究对象、交代研究必要性,并着重强调了文献选择的重要性。王博士从多个分析视角探索性地剖析了关于“没有+NP”的“没有”应该被界定为词亦或是短语的问题。研究结果发现,“没有+NP”的“没有”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组或短语,现代汉语“没有+NP”中的“没有”并未发生词汇化。此外,他还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学术研究的心得以及提高学术写作能力的方法。
最后,崔司宇博士做了以“外语学科开展国别与区域研究的一点思考—从比较教育学视角”为题的主旨报告。她对国别与区域研究学科这一新兴交叉学科进行了简要介绍,提出作为跨学科学者必须具备方法意识、问题意识、理论意识、批判意识以及逻辑意识。此外,崔博士从教育学视角对外语界研究者从事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可能提出了一些建议,鼓励大家加强对各学科不同研究方法的应用,采用多学科视角来分析研究问题,树立问题意识,完成从简单描述到深层探究的转型。
在下午的分论坛阶段,来自外文学院18位研究生按照专业方向分为三组,分别于线上线下同时进行了学术报告。马宝鹏和王鑫、李淑玲、张立柱四位老师分别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组、文学与比较文学组以及翻译学与笔译组给予点评,为同学们进一步完善论文提出了众多建议。各分会场讨论热烈、精彩纷呈。
此次学术论坛将青年教师学者论坛与研究生论坛相结合,通过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极大地发挥了青年教师的榜样模范带动作用,拓宽了研究思路,开阔了学术视野,为研究生提升学术水平、增强科研能力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